卷十 龙腾九天 第十五章 关键因素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独家文学 www.djwx.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  龙腾九天  第十五章  关键因素

    没费多少口舌,王元庆弄清楚了项铤辉在前线指挥机构上做出让步的原因。

    调裴承毅回来之前,王元庆还犹豫过。不是王元庆害怕裴承毅搞什么花样,而是担心裴承毅回来后会激化军内矛盾。

    虽然换届选举是3年前的事情,但是几个主要问题至今都未得到妥善解决。

    一是下一任国家元首,二是下一任总参谋长。

    接替人方面,王元庆早就做出了选择,只是碍于某些特殊原因,王元庆未能当机立断的做出决定。把颜靖宇调回中央,让叶致胜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完全不是王元庆的风格,也让很多人看不懂。以王元庆的一贯做事原则,如果让颜靖宇接替,就应该在第二界任期内让颜靖宇出任国家副元首;如果让叶致胜接替,就应该让叶致胜出任副元首、至少出任国务院总理。让两个主要栽培对象分别出任国务院总理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不但没有起到缓解矛盾的作用,反而激化了矛盾,制造了新的不安定因素。这也正是很多人看不懂的地方,王元庆有魄力推行政治改革,难道就没有魄力指定接替人?因为王元庆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些事情,所以没人知道王元庆到底在想什么。

    与接替人的斗争想比,围绕着总参谋长位置展开的斗争更加激烈。

    虽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定总参谋长只能连任两界,但是按照不成文的规矩,总参谋长一般只任两界。当初纪佑国为了保持军队稳定,顺利完成政权交接,让彭茂邦留在了总参谋长位置上,算是一个特例。以维护国家稳定为前提,项铤辉应该在王元庆的第二界任期时离开总参谋部,完成军队最高指挥权的交接,为5年后的政权交接打下基础。让项铤辉留下来,也是王元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做出这个决定前,王元庆也犹豫了很久。

    让项铤辉留任5年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两个,一是即将爆发的中印战争,二是2年后的政权交接。相对而言,前者还是次要问题,共和国不缺乏优秀的将军,更不缺乏能够打胜仗的将军。20年多年间、大大小小数场战争,为共和国培养出了一大群既有经验、又有能力的优秀将领,陆军的凌云霄、海军的华剑锋、空军的贾宝国,都是新一代将领的代表人物。共和国更不缺乏指挥军队作战的统帅级人物,裴承毅、幕青云都算得上是领军征战的军事统帅。

    王元庆最关心的还是第二个问题。

    如果让项铤辉离开总参谋部,.以2032年时的情况,王元庆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海军司令林啸雷、二是空军司令章忠宪。虽然两人的军事素质都非常突出,但是政治素养都有有所欠缺。一个表过于低能,一个过于突出。

    在总参谋长这个位置上,政治素质肯定很关键。

    虽然王元庆不是军人,但是他知道,最优秀的总参.谋长必须有政治素养,却又不能表现得过于突出,那种大智若愚型的将领才是最佳人选。在这个问题上,项铤辉就表现得非常突出,至少从未让王元庆感到失望。

    如果让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很有可能使军队与.政府脱节。暂且不说林啸雷会不会支持元首的军事决策,会不会在军事建设上按照元首的意思前进,仅其过于刚烈的性格,就能让任何一个元首感到头痛。更何况,林啸雷是个不折不扣的海军将领,把海军看得比什么都重,而国家军事力量不止有海军,还有陆军、空军、陆战队等等军兵种,如果总参谋长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海军建设上,其他军兵种何去何从?从国防建设与国防安全考虑,海军也不可能独挑大梁。

    如果让章忠宪出任总参谋长,很有可能出现军.人干政的结果。不是说章忠宪有多大的政治野心,而是章忠宪的政治倾向过于明显,还是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以章忠宪在军队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管是与林啸雷产生矛盾,还是与未来的陆军司令产生矛盾,为了达到目的,很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导致军内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王元庆执政期间还不是大问题,毕竟王元庆通过日本战争赢得了军人的信赖与支持,可是对下一任元首来说,这就是大问题。

    王元庆不是没.有考虑过裴承毅,只是有点不放心。一是裴承毅太年轻,二是裴承毅是陆军将领。前者的问题还不是很大,项铤辉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只有45岁,是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年轻的总参谋长。年轻也不意味着没有经验与能力,裴承毅指挥战争、处理军事机构内部矛盾的经验很丰富,还在半岛战争期间通过在前线指挥部工作,获得了管理军事指挥机构的能力。

    最大的问题就是裴承毅的身份。

    第二次军事改革开始前,为了各军兵种的支持,赵润东曾经向海军与空军许诺,建立起联合指挥体系之后,由陆海空三军轮流坐庄,由三大独立兵种的将领轮流担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改革还没走到这一步,赵润东就离任了。王元庆上台之后,日本战争爆发,共和**队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虽然王元庆早就承诺按照赵润东的计划完成改革,但是在总参谋长任职的问题上,王元庆一直没有做出决定。

    不是不能让陆海空三军轮流坐庄,而是时机还不成熟。

    在军内矛盾没有完全解决,新的军事管理与指挥体系建成之前,让陆海空三军轮流坐庄必然会扰乱共和国的军事建设步伐,降低共和**队的战斗力,导致共和国的国防安全受到影响。

    一套新的军事制度,绝不仅仅只是轮流坐庄这么简单。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陆海空三军轮流坐庄,下一任总参谋长就不能是陆军将领。如果王元庆不打算兑现赵润东许下的诺言,很有可能导致海军与空军将领心怀不满,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产生负面影响。

    这也是王元庆在调回裴承毅之前犹豫的主要原因。

    裴承毅回到总参谋部,谁都知道他将成为前线总指挥,项铤辉还会不遗余力的支持裴承毅成为下一任总参谋长。

    林啸雷会怎么想?王元庆不是很担心,只要保证海军的利益,林啸雷不会做蠢事。

    章忠宪会怎么想?王元庆不是很肯定,因为章忠宪要的不仅仅是空军的利益。

    事实证明,王元庆的担心没有错。

    会议上,项铤辉做出了让步,也激化了矛盾。为了提高裴承毅的地位与形象,项铤辉不顾会议情况,把裴承毅提出来也就算了,还明确提出由前线总指挥全权负责作战行动。这不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裴承毅将成为下一任总参谋长吗?

    别看项铤辉没有多少政治神经,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有点政治头脑。

    项铤辉提出这件事的时候,王元庆就知道项铤辉的意图。从根本上讲,王元庆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明确支持哪个人,为了鼓励各军兵种全力参战,王元庆甚至会故意把下一任总参谋长人选的事情押到战争结束之后。项铤辉这么一说,反而给了王元庆下台的机会。不管怎么说,总得任命一位前线总指挥,不管任命谁,都将得罪另外两方。既然总参谋长亲自提了出来,元首就顺坡下驴,到时候就算有什么问题,矛头也会指向项铤辉,王元庆则可以从中调解。

    正是如此,王元庆才在会议上同意了项铤辉的安排。

    让裴承毅出任前线总指挥,正是王元庆把他召回来的主要目的。只有一点让王元庆有点不放心,那就是项铤辉那番话有没有受到裴承毅的影响。

    不可否认,裴承毅很有政治头脑。

    从很大的程度上讲,王元庆不爱喜欢那些太有政治头脑的军人。10多年来,王元庆一直没有重用裴承毅,就与裴承毅的政治头脑有关。

    元首的喜好还是次要问题,关键就是裴承毅有没有政治野心。

    共和国的军政制度还不健全,军人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出现一个具有政治野心的军人,而且是大权在握的军人,很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灾难。纪佑国重用彭茂邦、赵润东与王元庆重用项铤辉,都与两人没有政治野心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情况与共和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纪佑国时期,全力推进改革,必须保持国内稳定,就得依靠军队,让军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赵润东时期,全面向外扩张,军队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样得依靠军队,让军队挑起重担。王元庆时期,推行政治改革,军队是最主要的支持者,也是最重要的捍卫者。谁都知道,完成政治改革之后,共和国必然会对军政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削减军人手里的权力,最终让军队成为国家的军队,而不是某个领导人的军队。走出这一步之前,维护军队稳定、避免军人干政至关重要。正是如此,离任国家元首都没有重用具有明显政治野心的军人。

    如果裴承毅有政治野心,就算他的能力再突出,也得不到王元庆的重用。

    与项铤辉聊了几个小时,绕了几道弯,王元庆才基本肯定,项铤辉是临时发挥,没有与裴承毅商量前线总指挥的事情。只是这仍然让王元庆无法完全放心,因为裴承毅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肯定能够想到召他回来的目的,自然不会主动向项铤辉暗示什么,更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有野心。

    这个疑虑让王元庆显得非常慎重,甚至连项铤辉都感觉到了。

    “元首……”

    “这件事不用说了,谁能出任总参谋长,谁有资格出任总参谋长,不是我说了算,得由大家讨论决定。”王元庆灭掉烟头,说道,“现在也不是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关键任务是打赢战争。”

    看出元首的态度,项铤辉不再纠缠下一任总参谋长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