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一章 无核新时代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独家文学 www.djwx.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一章  无核新时代

    2037年1月7日。挪威,奥斯陆。

    通往机场的道路两旁,站满了神情激动、嘴里大声喊着反战口号、手上高举着反战标语的示威民众。随着开道的警车接近,民众显得愈发激动,甚至有人试图冲破由防暴警察组成的人墙,还有人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西红柿、臭鸡蛋。警车呼啸而过,跟在后面的车队却在前一个路口转向,没有按照原定路线前往机场。

    轿车驶上高架桥的时候,焦魃山才长出了口气。

    看到秘书的紧张样子,王元庆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看样子,我还真不受欢迎。”

    焦魃山愣了一下,没有搞明白王元庆的意思。

    “或许,我应该领了那个奖项吧。”

    “元首,你之前……”

    “我只是开个玩笑,一百万克朗不是笔小钱,但是还无法让我泯灭良知。”王元庆呵呵一笑,说道,“不过,这也再次证明了诺贝尔和平奖就是政治奖,根本不是颁发给那些真正为和平做出了贡献的人士。而是政客作秀的舞台。当然,挪威皇家学院给我这个殊荣,表明欧洲人对我国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焦魃山苦笑了一下,没多说什么。

    数个月前,挪威皇家学院宣布203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为共和国国家元首王元庆的时候,连焦魃山都吓了一跳。虽然挪威皇家学院列举了三项理由:一是王元庆在2036年初宣布共和国裁军25万,将军事力量削减到145万,拉开了新一轮全球大裁军的序幕;二是从印度全面撤军,到2036年底,除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的工程部队之外的作战部队均已撤离印度;三是率先在国际核裁军会议上做出承诺,在达成全球核裁军协议的情况下,共和国将在2040年前销毁现有核武器的50%,仅保留1050枚核弹头;三项举动,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任何人看来,王元庆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资格;裁军是国际大趋势,主要目的是缩减共和国的国防开支;从印度撤军也是大趋势,主要目的仍然是减少国防开支;核裁军更是大趋势,即便裁减一半的核弹头对共和国的战略威慑力量也没有多大影响。用某些西方新闻媒体、特别是美国新闻媒体的评论来说,挪威皇家学院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制造了两场战争,埋葬了1亿多日本人与上千万印度人的战争狂人,已经使诺贝尔和平奖彻底变味。

    不管西方新闻媒体出于何种目的,挪威皇家学院宣布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之后,世界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在焦魃山看来,王元庆收到消息的时候也吓了一跳。

    深思熟虑之后,王元庆拒绝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没有拒绝前往奥斯陆发表对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的感谢致辞。实际上,就是在致感谢辞的时候。王元庆亲口拒绝了价值一百万克朗的奖金,并且表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一举动再次让全球舆论一片哗然。

    西方新闻媒体纷纷指责王元庆“作秀”的时候,之前保持沉默的很多中立媒体把王元庆的做法与20多年前,美国总统贾培尔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的做法做了对比,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总统更加擅长作秀。

    不管怎么说,王元庆拒绝诺贝尔和平奖算得上是“壮举”。

    要知道,王元庆是第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中国人”。

    到达机场的时候,王元庆的心情已经平静了很多。

    一个奖项算不了什么,因为拿了这个奖,也无法证明他对共和国的贡献。作为共和国国家元首,王元庆只需要对共和国负责,不需要对全世界负责。至少在王元庆看来,共和国还没有承担人类和平的义务。一百万克朗更加算不了什么,作为国家领导人,王元庆压根不会考虑金钱,至少在他有生之年,国家将承担他的一切生活费用。名誉更是次要问题,如果不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贡献,就算拿了诺贝尔和平奖,也无法改变历史与民众对他的评价。

    在王元庆看来。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才最为关键。

    数个小时后,王元庆乘坐的“共和国空军一号”专机到达伦敦的希思罗国际机场。

    没有前来示威的群众,只有英国政府派来迎接他的官员。

    1月8日,国际核裁军大会“伦敦会议”正式召开。

    可以说,国际核裁军大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次大会。从2027年召开到2036年底达成初步协议,整整耗时10年。在这10年间,不但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模最大的地区战争,大会还数次中断。直到2035年底,印度战争结束,在共和国与美国的积极推动下,国际核裁军大会才再次进入快车道。

    2036年7月,国际核裁军大会的40多个参与国首次就核裁军达成集体共识。

    全面销毁核武器不但关系到了全人类的安危,还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职责,只有全面销毁核武器,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人类世界的安全,也才能积极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各国均有义务做出积极贡献。

    看上去,这一共识没有多少约束力。

    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多少约束力,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一共识解决了国际核裁军的一个重大问题,即核裁军的法理依据。

    在此之前,因为各国在核裁军的基本目的与根本意义上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核裁军的法理依据一直受到质疑。比如俄罗斯一直坚持认为,全面销毁核武器不但不能确保人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反而会加剧人类世界的动荡局势,造成更加严重的灾难。从某个方面看,俄罗斯的看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核武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维持国际格局的基石,积极主张销毁核武器的共和国与美国不但拥有全球大约七成的核武器,还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与战略防御力量,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没有哪个国家的常规军事力量能够与共和国、美国抗衡,使国际军事力量完全失衡。俄罗斯积极反对全面核裁军,也有其自身的安全问题,在绝大部分俄罗斯人看来,如果没有核武器,俄罗斯没有任何力量抵抗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陆军,国家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除此之外,法国也一直反对全面销毁核武器,因为核武器是法国作为政治大国与外交大国的基础。

    这些因素,导致国际核裁军会议驻足不前。

    直到印度战争结束,问题才出现转机。

    首先是共和国宣布大规模裁军,将陆军兵力由70万裁减到40万。这一举动让打消了俄罗斯的疑虑,因为40万陆军对俄罗斯的威胁要比70万陆军小得多。随后美国宣布在现有的基础上裁军8万,陆海空与陆战队分别裁减3万、2万、2万与1万。到2036年底,大约30个国家顺应国际潮流,纷纷宣布裁军。

    其次就是共和国与美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完全具备实战能力。

    虽然印度战争中,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没有获得表演机会,但是随着以天基拦截系统为主的、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第三阶段建设工程在2036年初全部完成,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能力达到新的高度。根据共和国国防部在2036年3月份公布的相关资料。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具备同时拦截2500个目标的能力,加上战区与战术防御系统,足以抵抗最大规模的战略核打击。

    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也在2036年完全全面升级,建立起了以天基拦截系统为主的全面防御网络。虽然五角大楼没有公布相关的性能数据,但是按照外界估计,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至少能够同时拦截2000个目标,配合战区与战术拦截系统,基本上具备了整体战略防御能力。

    盾牌的出现,意味着长矛失去用武之地。

    2036年5月,作为独立兵种的天兵正式升级为天军,成为共和国国防力量中第四个军种。拥有了与陆海空平起平坐的地位。与独立兵种相比,军种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比如直接向国防部申请军费预算,拥有单独的军事基地,较大的人事自主权等等。最重要的是,军种直接隶属于总参谋部,在发展规划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在庆祝天兵升级为天军的时候,共和国进行了一次规模罕见的战略防御演习。

    这次演习,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共和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虽然按照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的消息,演习不针对第三方,只是为了检验共和国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实战能力,但是在外人看来,同时发射150枚携带6枚弹头与10枚诱饵弹头的战略弹道导弹,然后分三个阶段对其进行拦截,根本不是为了检验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实战能力,而是针对像美国、俄罗斯这些拥有上千枚核弹头的核大国。

    演习结果让那些高度关注共和国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人极为震惊。

    整个演习过程只持续了25分钟,30枚战略弹道导弹在主动段被空基与天基激光拦截武器击毁,升空的720枚弹头中大约600枚弹头在中段被天基拦截系统击落,剩余的120枚弹头在末端被战区防御系统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