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九十八章 东冲西突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独家文学 www.djwx.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九十八章  东冲西突

    作战参谋送来的消息。正是杜奇威最害怕发生的事情。

    位于哈卡里西南大约40千米处的卡瓦尔镇突然遭到攻击,在持续了30分钟的猛烈炮击结束之后,驻守该地的2个美军步兵营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垂直起降运输机群就将进攻部队送到了美军阵地上。杜奇威收到消息的时候,卡瓦尔已经沦陷了,因为该消息就是由防守卡瓦尔步兵营的一名少校营长在下达投降命令前发出的消息。

    非常典型的空中突击战斗。

    可以说,这就是第十战斗单位最擅长的进攻战术。

    虽然第十战斗单位的前身是空降15军,而空降15军最出名的部队是空降153旅,但是空降15军的另外2个旅都是非常擅长低空突击战术的部队,其中空突151旅是典型的空中突击旅,空降152旅则是共和国陆军第一支结合了低空突击部队与空降部队特点的空中进攻部队。不管空降153旅是不是一支擅长低空突击作战的部队,谁也不能因此怀疑第十战斗单位的低空突击能力。

    对美军来说,卡瓦尔沦陷,绝对是天大的灾难。

    与洛布林夫人通话前,杜奇威给布吕歇尔安排突击任务时,就明确提到,要尽快控制哈卡里西面的几处军事要点,绝不能让包括卡瓦尔在内的城镇被对方占领。原因很简单,从哈卡里到舍尔纳克的路程超过了200千米,道路崎岖不说,中途任何任何一座城镇都有可能成为阻挡突围部队防御阵地。如果裴承毅打算关门打狗的话。就应该让伊朗军队尽快攻占哈卡里东北方向上的克兰,同时出动突击部队攻占哈卡里与舍尔纳克之间的某坐城镇。只要突击行动果断漂亮,共和国陆军就能用最少的兵力干掉布吕歇尔。

    当时,杜奇威还不是很担心。

    首先是布吕歇尔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但在此之前就向卡瓦尔部署了2个做好突围准备的步兵营,还答应马上派遣部队控制前往舍尔纳克沿途的所有城镇。其次是第十战斗单位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一直在伊朗活动,为第一战斗单位运送作战物资,不可能立即赶望伊拉克。最后就是第十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肯定能抢在布吕歇尔之前到达舍尔纳克,因此是否占领舍尔纳克东面的城镇就不是很重要了。

    显然,杜奇威的判断出了问题。

    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杜奇威的第一反应就是让布吕歇尔立即攻打卡瓦尔。

    这次,他没有迟疑,马上就给布吕歇尔下达了命令,要他立即发起进攻,不惜一切代价向舍尔纳克方向突围。

    问题是,杜奇威并不知道,布吕歇尔的部队并没完全做好突围准备。

    也就是说,杜奇威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错误。

    他让布吕歇尔拼命突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攻占了卡瓦尔的地面部队施压,迫使裴承毅在卡瓦尔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对第十战斗单位的进攻行动产生影响,让第十战斗单位无法及时到达锡尔特。要达到这个目的,布吕歇尔至少得一次投入一个旅的兵力,而当时最多只能投入4个营,也就是相当于半个旅的兵力。显然,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进攻只能消耗宝贵的作战力量。

    事实上。当时杜奇威还犯了另外一个不太明显的错误。

    那就是,攻占卡瓦尔的不是第十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而是第一战斗单位的部队!

    原因很简单,负责投送作战部队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确实来不及返回伊拉克,也就无法投送第十战斗单位的部队。为了及时关上大门,袁晨皓越级指挥,让第十战斗单位的运输力量空运第一战斗单位的部队。更重要的是,空运的不是战斗旅的部队,因为第一战斗单位战斗旅的部队全都在前线,分身无术。送往卡瓦尔的是第一战斗单位炮兵旅的警卫营。虽然也是战斗部队,但是其独立作战能力明显不如战斗旅的部队。正是如此,袁晨皓让第一战斗单位的炮兵旅为其提供了30分钟的炮火准备,用大约4000吨炮弹为警卫营的400多名官兵扫清了障碍。结果当警卫营到达战场的时候,美军已经被炮击打得丧失了斗志,幸存的200多名美军在没有怎么抵抗的情况下就缴械投降,由垂直起降运输机送往了伊朗的战俘营。更重要的是,警卫营不是正规战斗部队,所以袁晨皓特别命令第一战斗单位炮兵旅的2个炮兵营为警卫营提供炮火支援,另外3个炮兵营在没有其他任务的情况下,也要为警卫营提供炮火支援。也就是说,布吕歇尔让部队发起反击的时候。至少有48门电磁炮能够随时应防御部队的请求进行炮击。

    挡在美军前面的,就是这48门电磁炮编织起来的火网。

    虽然美军犯的都是小错误,但是当这些小错误一同发挥作用的时候,带来的就是巨大的灾难。

    事实上,灾难才刚刚开始。

    联系了布吕歇尔之后,杜奇威再次让情报参谋做了汇报。

    虽然在他看来,裴承毅动用空中突击部队攻占了卡瓦尔之后,就没有必要让第十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去攻打舍尔纳克了。因为第十战斗单位的最终目的是占领锡尔特,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以战术空运的方式把作战部队送到锡尔特郊区。只要切断了锡尔特与舍尔纳克之间的公路线,盘踞在舍尔纳克的土军就将不战而溃。到时候,裴承毅最多只需要派遣一个营的兵力护送运送物资的车队前往舍尔纳克就行了。但是无人侦察机发回来的报告明确无误的告诉杜奇威,第十战斗单位的突击部队仍然在向舍尔纳克突击,预计在天亮前后占领这座至关重要的城镇。

    裴承毅到底想干什么?

    不用宝贵的突击力量去攻打锡尔特,难道他真准备稳打稳扎,先吃掉布吕歇尔,再回头对付增援部队?

    这个道理明显说不通,围点打援是最佳的战略选择,在干掉美军主力前,裴承毅没有理由让布吕歇尔完蛋。

    问题是,杜奇威找不到更好的解释。

    更重要的是,裴承毅本来就不是那种喜欢按照常理出牌的将军。如果他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的话,杜奇威睡着了都会笑出声来。

    也就是说,如果裴承毅真打算首先吃掉布吕歇尔,就会想方设法的让布吕歇尔离开坚固的防御阵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某种局面,让杜奇威不得不让布吕歇尔突围。因此在此情况下,让布吕歇尔突围是最错误的决定。

    复杂的局面,让杜奇威有点手足无措。

    作为能够给裴承毅制造麻烦的优秀将军,杜奇威没有把问题搞复杂,抓住了要害。即裴承毅的目的肯定是通过一次雷霆万钧的进攻,在北方战场上取得主动权,迫使美军进行全面反击,在反击中大量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最终迫使对方接受某种让双方都能下台的既成事实。当然,这肯定是对共和国更加有利的既成事实。

    落实到战术上,就得让第十战斗单位抢在美军之前攻占锡尔特。

    事实上,这也是第十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全速向舍尔纳克突击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必须走地面进攻路线的情况下,通往锡尔特的最短路线必须经过舍尔纳克。

    想到这里,杜奇威认识到了一点,即裴承毅手里的空运力量非常有限。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裴承毅才会让攻打锡尔特的主力部队走地面通道,而为了避免主力进攻部队受到干扰,他才让助攻部队以空中突击的方式攻占卡瓦尔,让布吕歇尔无论如何也无法及时到达舍尔纳克。

    看清了问题,杜奇威再次联系了布吕歇尔,让他加快突围速度。

    就算布吕歇尔在卡瓦尔的阵地上耗光了全部力量,哪怕只有几百名美军能够踏上前往舍尔纳克的道路,也能对舍尔纳克的敌人构成威胁,从而给对手制造麻烦。

    也就在这个时候,杜奇威收到了最新的战报。

    伊朗军队的先头部队到达克兰,并且发动了进攻。土军在做出了顽强抵抗之后,不得不放弃外围防线。把守卫克兰的重任交给了留在后面的2个美军营。布吕歇尔别无选择,只能让2个营的近900名美国大兵死守阵地。在南面攻打卡瓦尔的战斗取得突破前,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丢掉克兰。

    到这个时候,布吕歇尔已经是两面受敌,遭到共和国与伊朗军队的夹击。

    伊朗军队的出现,实际上证明了杜奇威的判断。

    突击卡瓦尔的共和**队不会多到哪里去,这支部队的任务与当年攻占五老的空降153旅一样,就是死守,堵住美军突围的大门。与当年的情况不同的是,担任进攻重任的不是共和**队。而是不太可靠的伊朗军队。正是如此,杜奇威才相信,只要突围坚决,布吕歇尔还有逃出生天的机会。事实上,布吕歇尔也有同样的想法,因此把主要兵力全部放在了南面的突围战斗上。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军兵力过于集中,让守卫卡瓦尔的炮兵旅警卫营能够为几百千米外的战友提供足够多的歼敌机会。

    当然,7个伊朗陆军师的战斗力绝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