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二十六章 低空霸主

闪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独家文学 www.djwx.net,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二十六章  低空霸主

    强攻迪亚巴克尔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从好的方面看,此举完全打乱了杜奇威的战术安排,让他在11日上午不得不放弃打击马尔丁的想法,让重新返回战场的美国海军航空兵集中力量为迪亚巴克尔的守军提供空中支援,打击正在围攻该城的共和**队。

    因为未能及时阻止共和国陆军向马尔丁增兵,所以在当天上午,之前负责攻打马尔丁的伊拉克军队把马尔丁的防守任务交给了共和**队,攻占了西南方向上的克孜勒泰佩,随后又南下打通了前往叙利亚卡米什利的努赛宾,打通了第二条地面交通线。得到后方送上来的作战物资之后,在该方向上的共和**队与伊拉克军队可以沿着边境线上的铁路,以及笔直向西的公路发起进攻。因为伊拉克军队的机动能力不如共和**队,而且南面的铁路线更加安全,所以伊拉克军队会在南面活动,已经到达马尔丁的共和国陆军第六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则会在北面的公路线上活动。

    总而言之,随着马尔丁成为扫荡土耳其南部地区的桥头堡与大本营,迪亚巴克尔的战略重要性大大降低。从当时的战场情况来看,就算共和**队无法打下迪亚巴克尔,也能在数日之内扫荡该地区,将东西两个战场连在一起。

    这个时候带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要不要死守迪亚巴克尔。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因为托罗斯山脉南面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上游流域,地势比较平坦,适合大部队作战,所以共和国陆军的主力一直在该地区活动,没有越过托罗斯山脉。站在杜奇威的角度,依靠迪亚巴克尔这样的大中城市建立起来的防线,实际上比不上依靠托罗斯山脉建立的防线。也就是说,如果沿着托罗斯山脉建立防线,能够更加有效的阻挡共和**队的前进步伐。

    在此之前,杜奇威没有这么想,是因为政治上还不成熟。

    如果以托罗斯山脉为防线,就得放弃南面的所有地区。不管是美国当局、还是土耳其当局,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至少无法接受不战而退的结果。随着战局发展,在不得不撤退的情况下,就算土耳其当局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要想保全自身,也不得不答应杜奇威的防御部署。

    当然,要想把托罗斯山脉变成防线,还得做好几件事情。

    一是切断山区内所有公路,即炸断山区内的所有桥梁,并且在重要路段上埋设地雷与感应炸弹,在重要交叉路口上设置防御阵地,并且武装一些游击队,将托罗斯山脉变成美土联军的防御阵地。二是充分利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水库,在必要的时候,以开闸防水、甚至是炸毁水坝的方式来阻塞交通路线。挡住共和**队的前进步伐。三是全力控制战线两端的几处重要城镇,不给共和**队迂回包抄的机会。

    相对而言,最后一点最为重要。

    托罗斯山脉东面就是凡湖,西面则是阿塔图尔克水库。在两端的战略要地中,以东面的穆什、以及西面的埃拉泽最为重要。因为这两座城市都远离前线,所以防御工作由土耳其国防军承担。相对而言,穆什受到的威胁并不大,毕竟共和国陆军不可能走回头路,调头回去攻打这座山区小城。从长远来看,仅仅固守埃拉泽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以固守的方式守住。说得不客气一点,在之前20年的战争中,共和国陆军还没有遇到打不下的城市。

    要想守住埃拉泽,就得拓宽防御范围,也就是扩大防御纵深。

    向后方拓展防御纵深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向前方扩大防线范围。

    严格说来,美土联军死守迪亚巴克尔,就是在守卫埃拉泽,因为从迪亚巴克尔有直通埃拉泽的铁路与公路。只要共和国陆军占领了迪亚巴克尔,就能向埃拉泽进军。甚至能够轻而易举的打下埃拉泽。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迪亚巴克尔守不住,也就很难守住埃拉泽。

    至少不可能以固守的方式守住埃拉泽。

    要想守住埃拉泽,就得设法让共和国陆军无法进攻埃拉泽,也就是在其他方向上制造麻烦。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如此一来,美土联军就得在锡韦雷克部署重兵。早在迪亚巴克尔的战斗打响前,土耳其国防军就在锡韦雷克部署了重兵,并且担负起了向迪亚巴克尔运送作战物资的重任。只是杜奇威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土军身上。用他的话来说,如果土耳其国防军的战斗力真有其吹嘘的那么厉害,就不需要美国派兵参战了。要想守住锡韦雷克,并且对迪亚巴克尔构成威胁,杜奇威就得在这里部署一支作战部队,最好是一支具有强大突击能力的作战部队。显然,最理想的选择就是第101突击师。

    当时,杜奇威也只有这一个选择,因为能够及时到达锡韦雷克的只有第101突击师。

    与第82战略师一样,第101突击师是美军中比较特殊的部队之一。实际上,当时美军总共有3支特别部队,除了前面两个,第三个就是第1骑兵师。

    众所周知,第101突击师就是之前的第101空中突击师,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第101空降师。半岛战争后,因为共和国陆军的15军、16军与17军的作战表现非常突出,给美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就影响到了美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美国陆军将第101空中突击师改编成了突击师。

    两个字的差别,代表着战斗力上的巨大差别。

    作为空中突击师,不需要过于强大的地面作战能力。其主要战术就是以机降的方式夺取敌人战线后方的重要据点,并且利用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打击敌人,等待己方进攻部队到达。也就是说,步兵完全依靠空中机动,只有在上下直升机之间参加地面作战行动,最大限度的利用直升机的战术机动能力。

    这种战术在面对弱敌的时候屡试不爽,可是在面对强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管用了。

    半岛战争中,第101空中突击师就在共和国陆军面前吃了不少亏。特别是在解救2个陆战师的战斗中,因为无法突破共和国陆军的防空网,所以第101空中突击师形同虚设,不但没能做出贡献,还差点成了2个陆战师的陪葬品。

    改编之后,第101突击师的编制更像共和国的空降军,即更加重视地面作战能力。

    当然,改编的前提是新战术,而新战术的前提是新装备。

    如果不是美国成功研制出了vc-22的替代品,也就是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vc-31型垂直起降运输机,美国陆军也不可能改编第101突击师。要知道,vc-22“鱼鹰”最多只能运载战斗重量在10吨以下的军用吉普车,无法运送战斗全重20多吨的轮式战车,更不可能运送30多吨重的步兵战车。不能向前线投送装甲力量,地面部队也就没有什么进攻力,也就无法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事实上。在dz-25c之前,共和国陆军的空降部队也没有实质上的装甲突击能力。

    虽然与dz-25c相比,vc-31因为采用的是涡轮发动机,需要消耗航空燃料,所以在性能上,特别是在持续出动能力与可维护性上差了许多,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运载能力,作战半径等方面的差别不是很大,美国在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上取得突破之前,充分利用在涡轮发动机上的优势。也是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美国陆军的第一种采用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已经完成了设计与试制,正在进行试飞,预计在2045年前就能投产。

    不管怎么说,利用vc-31型垂直起降运输机,美国陆军能够为第101突击师配备战斗全重在30吨左右的步兵战车。虽然m32a1的设计比较失败,在不减重的情况下,战斗全重超过了vc-31的最大运载能力,但是在大部分战斗中,特别是在突击师这样的轻型部队参与的战斗中,步兵战车、以及由步兵战车演变而来的其他作战车辆,比如火力支援车、反坦克战车等等,能够执行大部分的作战任务。

    当然,作为突击师,最厉害的还是空中突击与打击能力。